鳥地方.陝西小館

  • 電 話:03-3186655
        03-3979217
  • 地 址:桃園市龜山區復興一路292號
麵食源起
點圖放大
  中國的麵食起源於何時?何時才成為普遍的家常食品?西元三世紀,三國時代的魏國張揖,在其所著的字書「廣雅」中,曾提到「餅」這個字,而這個「餅」字就是麵條、餃子、餛飩等麵食類的總稱。此時應該就己經開始使用麵粉製作食物了。
 
  麵條起源於東漢,當時稱為「煮餅」,魏晉時叫「湯餅」,南北朝稱「水引、餺飥」,在唐朝則叫作「冷淘」,到了明代則叫「温淘」。麵條到了唐宋時期才開始發展,之後更有南味、北味之分。
 
  北味多以醬油調味,油多味重,湯和佐料也較鹹,除了手拉麵外,山西的刀削麵、猫耳朵,陝西的扯麵、泡饃都是非常獨特的麵食。南味則以廣東湯麵為代表,多以鹽調味,味較淡。
 
  在北方有一個俗諺道:好吃不過餃子,舒服不過躺著。一語道盡餃子在傳统飲食中所佔的地位。餃子在宋、元時代叫「角子」或「角兒」﹔在明朝則稱為「粉子」或「交子」,交子即「更年之交,更歲之子」,這交子(餃子)是在除夕跨越元旦,年與年交替時吃的,因此餃子似乎就成為從除夕到春節時,一項必備的食物。而考古學家在新彊吐魯番挖掘出的唐代墳墓中,發現完整的餃子,因此也說明了,在唐朝,餃子己流傳到邊遠地區了。
 
  北方稱的餛飩,廣東的雲吞,四川的抄手,本省的扁食,其實指的都是同樣的麵食,只是各地稱呼不同。而且一般人都會認為餛飩是由餃子演化而來,但其實是先有餛飩然後才有水餃。北齊的顏之推曾提到:今之餛飩,形如偃月,天下通食者也,由此可知在當時餛飩和餃子是很相近的。
 
  傳說饅頭的起源和諸葛亮有關,話說諸葛亮要出兵攻打孟獲時,因傳言蠻地多邪術,須仰仗神明幫忙,而當地習俗是要用人頭做為祭品,而諸葛亮為免多造殺剹,只用羊、豬肉為餡,再以麵皮包合,看起來像是用人頭祭祀一樣,所以後人便以「饅頭」稱之。
 
資料來源–優諾文化–麵,餃舖
資料來源–東販出版–北京家常麵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