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 味 料 理


牛、羊肉泡饃


羊肉泡饃:$285    牛肉泡饃 : $260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泡饃,簡稱羊肉泡,又稱羊肉糊餑,屬清真回民小吃,為陝西一絕,有「天下第一碗」的美名。宋代文學家蘇東坡曾作詩讚道﹕隴饌有熊臘,秦烹唯羊羮。泡饃即古代「羊羮」的基礎上演化而來的。

  相傳,當年宋太祖未得志時,窮困潦倒,流落長安街頭,一天,飢餓難耐,身上只剩下二塊乾饃,因太乾了咬不動,無法吃,恰好路邊一家肉鋪正在煮著牛肉,他便前去懇求了一碗肉湯,好把乾饃泡軟再吃。店主見他可憐,便讓他把饃掰碎,澆了一碗正在翻滾的牛肉湯泡了泡,他接過碗就大口大口吃了起來,真是香啊!吃得他全身發熱,飢寒全無,精神百倍。

  十年後,趙匡胤當了皇帝,皇宮內儘管山珍海味應有盡有,可是他總覺得香,一次外出巡視,行至長安街頭,路過當年那家肉鋪又在煮著牛肉香氣四溢,令他想起十年前泡饃之事,不覺食欲頓開,便令隨從停車,命店主作一碗牛肉湯泡饃。店主一聽慌了手腳,店內不賣饃用啥泡呢?便忙叫妻子烙幾個饃,烙好的饃店主一看麵未起,又不太熟,怕皇帝吃出生味來,便把饃掰得如黃豆般大小,澆上湯又煮了煮,放上幾大片牛肉又軟又爛,精心加上調料才端去,皇帝吃後大加讚揚,並重賞了店主。此事很快在長安傳開了,便有些好奇的人也想嚐嚐,求店主也給自己做一碗,
嚐了果然味道不錯,於是來店吃泡饃的人越來越多,掰饃也來不及了,只好把饃分給客人自己掰。由於生意興隆,牛肉有時供應不上,便用羊肉代替而味道更鮮美,以後便成了牛羊肉泡饃了。

  當年慈禧太后避走西安逃難時,也曾在「老馬家」品嚐過道地的羊肉泡饃,並稱讚這羊肉「肉軟不糜,滋味甜美」,並寫下「天鍚樓」三個大字,從此「老馬家」改名「天鍚樓」声名大振,而羊肉泡饃更是声名大噪。

  泡饃講究的是﹕湯鮮味醇、肉香料豐、饃餅Q彈帶嚼勁,吃喝下去滋補暖胃,風味無窮。羊肉泡饃的作法主要分煮肉、熬湯、烙饃、掰饃、煮饃。羊肉須是帶皮並去骨,煮到軟而不爛,熬湯則須文火慢熬十多個小時,至湯鮮味濃。而饃則是烙的七八分熟的「飥飥饃」,這樣的饃煮起來才會Q滑有嚼勁。掰饃則有勞客人自己動手,客人依自己的喜好掰成喜歡的大小,如果喜歡有嚼勁些口感的,可掰成花生般大小,如果喜歡軟爛些口感的,可掰成黃豆般大小,最後由工作人員送回廚房加入高湯、牛羊肉、粉絲調料同煮,再熱騰騰的上桌,再佐以店家精心醃制的糖蒜,一碗吃下來,口中餘韻猶存,令人回味無窮。

泡饃依湯的多寡可區分為四種吃法﹕

第一種叫「乾 泡」:即饃煮好,筋韌綿潤,碗內無湯。

第二種叫「口 湯」:即饃煮好,酥綿鮮嫩,光滑爽口,吃完後,碗內僅留湯汁一大口。

第三種叫「水圍城」:即湯寬大煮,碗中間是饃和肉,周圍是湯汁,不膻不腥,
鮮嫩美味。

第四種叫「單 走」:饃不掰不煮,烙至全熟,饃與湯分開上,吃饃配湯。

而「鳥地方」的泡饃,則是供應「水圍城」的吃法,肉軟、饃Q、湯鮮、味美。
而吃饃時,只能從一邊一點一點的「蠶食」,不能翻攪,以免「發澥」,這樣能始終保持鮮香味不變,同時佐以「糖蒜」,更別有一番風味。

葫蘆頭泡饃 $260元
 葫蘆頭泡饃是陕西西安特有的漢族傳統風味小吃。以味醇湯濃、饃筋肉嫩、肥而不腻聞名。

 相傳,盛唐時期,祖籍陕西耀縣的著名医药学家孫思邈在京都長安(今西安)一家專賣猪雜的小店里吃煎白腸,
食后觉腥味大,油腻多,詢問店家知製作不得法,遂告之訣竅,並從药葫芦里取出花椒、大香(八角)、
上元桂等多種调料,讓其在煮肉時放進去以解腥去腻,並連同藥葫芦一起赠予。從此,煎白腸一改舊味,
香气四溢,顧客盈門。店家感激孫思邈,特將藥葫芦高懸門上,並將所賣食品取名“葫芦頭”。及至清末,
西安街頭又有不少以猪腸肚為原料的猪雜羔店。1923 年原猪肉店小掌柜何樂義也挑担經營起猪杂羔来。

 為了在競爭中取得优勢,他在唐代葫芦頭的基礎上作了改進,精選大腸頭(猪直腸,肥厚油膩)、
葫芦頭(大腸与小腸相連接處约 33 厘米長的肥腸,其形粗大如葫芦,肥而不膩),配以肚子,白肉、
鸡肉、
骨頭湯,精工细作,肥嫩鮮美而不油腻,成為獨樹一幟、遠近聞名的夜宵佳餚,很受欢歡迎。